PG电子- PG电子官方网站- APP下载试玩2025两院院士增选C9大学哪家强?清华领跑北大、中科大居前三上交、南大、浙大构成中坚力量

2025-11-24

  PG电子,PG电子官方网站,PG电子试玩,PG电子APP下载冯西桥,1968年5月生,现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断裂学会执行委员、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秘书长、力学著名期刊《固体力学和物理杂志》(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副主编、《工程断裂力学》(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和《力学学报(英文版)》(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分别于1990年、1991年和1995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5月—1997年7月在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9月—1999年4月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任洪堡学者。1999年回国,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任副教授;2001年起任教授;2008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长期致力于生物力学研究,揭示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尺度上生命过程的力学基本原理,以及力学、化学、生物学因素的协作机制。创建了力–化–生多场耦合的生物稳定性理论,发现了在肿瘤演化、细胞与胚胎振荡等的力–化–生耦合失稳机制;建立了生物组织与细胞的时空多尺度动力学方法,发现了癌细胞转移的力学效能机制与统计力学规律,为癌症诊疗和抗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提出了被称为“王–冯模型”的微纳尺度表面力学模型,揭示了生物材料与结构的强韧化新机制、新原理与表界面效应,其成果在航天航空、医疗康复等领域获得重要应用。

  刘云浩,1971年11月生,2011年受聘清华大学信息学院担任教授,2013—2017年担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2018—2020年受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担任计算机系讲席教授(MSU Foundation Professor)和系主任,2020年至今担任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院长、自动化系教授。1995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和2004年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系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系研究生部主任。

  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与系统研究。建立物联网节点可定位性理论,设计并实现全球首个基于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非测距定位系统LANDMARC;提出基于物联网的具身导航方法体系,部署全球首个地下煤矿物联网系统,获香港最佳创新及研究奖(Best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Award);建立物联网可扩展性理论与技术体系,研制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组织物联网系统绿野千传(GreenOrbs),获ACM嵌入式网络传感系统会议(ACM SenSys)时间检验奖(Test of Time Award)。

  孙宏斌,1969年10月生,现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兼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能源委员会副主席、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能源互联网协调委员会首届主席。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当选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分别于1992年和1997年获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学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

  长期从事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针对风/光等新能源接入电网导致电压不稳定、易引发大停电事故的难题,历时20余年构建了自律协同电压控制技术体系,主持研制出首套复杂电网自动电压控制大型工业软件,应用广泛,保障了我国巨型电网的电压安全,突破了制约我国新能源高速发展的一项重大瓶颈。针对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的学科壁垒,提出了“能路”概念,将“电路”理论拓展为“能路”理论,统一了电/气(氢)/热(冷)等异质能流的数学模型,为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和分析。

  孙洪波,1969年1月生于吉林松原,2017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分别于1992年和1996年在吉林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和博士学位。1996—2000年在日本德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2006年在大阪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特聘教授。2006—2017年担任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吉林大学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激光精密制造研究,提出了非线性激光制造原理,由此制备的三维立体雕刻“纳米牛”成为领域发轫的标志性符号;发现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场键耦合效应,提出选键激发制造方法,解决了硬脆特种材料超快激光精密制造的参数窗口区缺失难题;发现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学远场诱导近场击穿(FIB)效应,提出超隐形切割方法,将国际非线性激光制造工艺提升到>1米2/秒、亚10纳米节点。系列工作为非线性激光制造从原理建立、技术体系形成、装备制造到规模化工程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隽,1962年3月生于陕西汉中洋县,现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稀土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获陕西理工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4—1997年在德国西根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2001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担任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2001年获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终身职位,并先后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和资深科学家(Chief Scientist)。

  三十多年来长期致力于稀土和锕系f区重元素的相对论量子化学理论与计算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被引用7万余次,H指数(H-index) 110。发展了f区元素的化学成键理论,揭示了稀土元素氧化态变化的规律,开发了f区元素的高效相对论赝势,为稀土团簇、溶液萃取分离及固相材料的大规模计算模拟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发展了非均相单原子催化和单团簇催化的理论,为我国稀土理论化学、放射化学和计算催化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稀土理论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长期从事大气成分变化与大气环境效应研究并取得系统性原创成果,在探究人类活动与大气成分的复杂关联性问题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构建了大气成分源排放精细化动态表征技术体系,创建了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研制的排放清单数据产品被学术界广泛使用;发展了多学科交叉耦合新方法,揭示了中国大气成分变化驱动因素及环境健康效应,阐明了人类活动与大气成分变化之间的非线性关联机制;构建了全球风光电力系统气候适应与韧性提升策略,提出了双碳目标下中国未来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路径,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林元华,1971年12月生。现任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热电材料及应用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稀土玻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1995年获东华理工大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硕士学位,2001年于清华大学材料系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至今,其间2004年至2006年在东京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期从事高性能无机电介质陶瓷及其元器件研究,在电介质陶瓷的基础理论突破、高性能元器件制备和高端装备工程应用等方面作出了系统性、创新性贡献。在国际上提出了纳米畴工程、构型熵设计、价键工程等原创学术思想,创造了系列电介质陶瓷性能的纪录值,引领了该领域的创新发展;研制出多种新型高性能陶瓷电容器件,已成功应用于电子脉冲点火系统、高功率储能器、射频功率放大器、大功率直线加速器等重要装备中,为解决我国高端电容“卡脖子”技术提供了关键材料和器件。

  长期从事微化工技术、微尺度流动化学、分离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微化工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中作出了引领性贡献。提出微化工特性主要由“微尺度和界面效应”决定的学术思想,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率领团队开展系统的基础研究,构建了系统描述微尺度“三传一反”作用机制和规律的微化工理论体系,发明了多种高性能微元件和高通量微设备,提出了科学实用的微设备放大方法和微化工系统构建策略,研发了多项具有开创性的微化工技术,在贵州磷化等企业的20余条生产线上成功应用,引领和带动我国微化工技术的产业应用走到国际前列。

  瞿礼嘉,1967年12月生。现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担任北京大学基因功能研究与操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植物有性生殖研究学会(IASPRR)副主席、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1989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起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获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首届“新基石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陈衍景主要从事矿床学研究。创建了大陆碰撞成矿理论,阐明了碰撞造山带热液矿床形成规律,为国际矿床教材提供了“Chen’s CMF Model”,为《中国地质发展史》提供“科技创新亮点”;提出了热液矿床类型三分法及简捷准确的甄别标志,构建了新的热液成矿理论体系,消除了旧体系不适于大陆内部的局限;发现了23亿年环境突变事件,破解了古元古代富氧大气圈形成和成矿大爆发之谜,为修订《地质年表》和增设23亿年纪界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季加孚,1959年12月生。现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肿瘤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肿瘤研究中心主任,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1982年获内蒙古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北京医科大学肿瘤学硕士学位。2015年、2022年先后获英国卡迪夫大学肿瘤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外科工作至今,期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肿瘤学博士后研究。曾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

  戴子高,男,1964年11月生,汉族,党员,江苏省海安市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教授。1987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硕士学位,1993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2020年先后为南京大学博士后、讲师、副教授、教授,2021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访问香港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并进行合作研究。202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子高教授长期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在中子星、伽马射线暴、快速射电暴及其宇宙学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在《自然》《科学》和《物理评论快报》等期刊发表360余篇SCI论文,连续三年入选Scholar GPS天文学领域终身影响全球前0.05%顶尖学者榜单。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天文口第一个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和2010年两次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获中国天文学会黄润乾天体物理基础研究奖。指导的博士生中有四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徐铜文,男,1967年8月生,汉族,民建会员,安徽省霍邱县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1989年获合肥工业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天津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期间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和韩国光州科技研究院进行合作研究,先后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202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铜文教授长期致力膜化工研究,在离子膜基础研究、产业化及其在储能、氢能和过程工业低碳变革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在《自然》等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2014-2024连续十一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作者名单,多次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2024年的“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居全球化工第12位);获授权发明专利110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及行业协会一等奖7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成就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吴枫,男,1969年7月生,汉族,党员,湖北省天门市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1992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14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副研究员、主任研究员、首席研究员,2014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历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202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万斌教授长期从事不对称催化基础与应用研究,解决了多项长期困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在Science, Nat. Che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CS Chem.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贝达喹啉、青蒿素、布立西坦、薄荷醇、香芹酮和系列檀香等手性药物和香料工业化合成的关键技术突破,多项成果获得工业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特等奖等多项奖励。他深耕教学一线余载,担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和上海市有机化学精品课程负责人,课程荣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他本人也入选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国化学会会士等荣誉。202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房静远是著名消化病学专家,我国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诊治和预防的临床实践和转化研究的领军人物;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亚太胃肠病学会理事。在胃肠癌发生中的微生态作用、化学预防胃肠癌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引领我国结直肠癌肠菌研究从临床-基础-转化研究到国际领先。他先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支持下,开创性地发现了分析肠菌可判断结直肠癌术后化疗及免疫治疗效果与预后、率先证明叶酸和小檗碱及他汀等传统药物具有预防胃肠癌的作用并被写入临床指南,系统地阐明了肠微生态等在结直肠癌发生进展中的作用机制。以独立通讯或最后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于Cell、Cell Metab、 Cell Host Microbe、Nat Microbiol、Nat Rev Clin Oncol、Nat Rev Microbiol、 Lancet Oncol和Lancet GH等著名期刊。所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被成功转让。他牵头制订了7项由中华医学会颁布的胃肠癌前疾病诊治指南共识,并以第一完成人获2008和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也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医科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委员。带领仁济消化学科连续5年在复旦专科排行榜居全国首位。202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文军长期从事图像编码与通信、媒体网络融合、宽带无线传输、视听电子系统芯片设计等领域技术研究。三十年来致力于构建我国电视广播与媒体网络领域自主技术体系,率团队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与工程任务,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主持研制国内首套高清电视广播原型系统,参与制定数字电视广播国家标准和媒体网络国际标准,推动实现数字电视核心接收芯片的国产化替代能力,发明媒体网络标准必要专利并赢得国际技术话语权,为我国电视广播和媒体网络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中国专利金奖一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等荣誉。入选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领军,发表SCI论文199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74件,美国、日本和韩国专利54件。202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金属材料与凝固技术研究。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发展数据驱动建模与外场强化金属材料凝固原理与技术,构建高温合金大型复杂薄壁铸件缺陷控制理论,创制高温合金反重力精铸装备,提出铝合金微细化新机制,发明铝合金导线材料组织调控技术,创新外场强化铝熔体纯净化原理和技术,解决了铸造缺陷、组织粗大和纯净度低等制约金属材料性能的瓶颈问题。研究成果为航空航天重大装备研制、特高压输电重大工程、集成电路和芯片制造等提供了关键金属材料。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和省部级一等奖3项、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发表 SCI 论文 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200 余件(含国际专利 20 余件),出版中英文专著各 1 部。202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志华于1992年考入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留校任教;2002年被破格聘任为副教授;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被聘为教授;2004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7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8年担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兼人工智能学院院长;2024年担任南京大学副校长。202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3年本科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1989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任博士生导师。2001年获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曾赴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开展学术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连续主持3期“纳米科技”领域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发表SCI论文600余篇(含Nature正刊3篇、子刊28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3件。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04年排名第三、2017年排名第一),国家级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2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2024年获评“影响力科学家”并当选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常务委员。

  陈延峰于1980年—1990年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铸造专业,先后获得学士(1984)、硕士(1987)、博士(1990)学位;1990年—1993年,南京大学博士后;1993年任南京大学副教授,1997年教授;1995年—2012年任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2012年-2014年任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2014年迄今,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延峰长期从事声学材料新原理探索、声学超材料及声探测器技术应用研究。在包括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Phys. Rev. Lett.、NSR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入选2024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获得授权中国专利70余件、美国专利2件,自主研发出系列低频宽带吸隔声学材料与全频段声探测仪器装备;获2012-2013年度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物理奖”;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2019年、2021年,两次进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181人、191人名单)。2025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年来,蔡秀军教授主持了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重大专项、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主持制定并编写了中国首部腹腔镜肝切除操作指南;发表SCI收录论文87篇;出版“十一五”国家重点医学视听教材5部;主编、参编教材及专著20余本;获授权专利20余项;主编专业参考性报刊1份。他还经常被邀在国内外微创外科、肝脏外科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并进行手术演示,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胡海岚,女,1973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东阳,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社员 、新基石研究员(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政协委员、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任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王宽诚讲席教授,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 ,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常委,浙江大学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1996年胡海岚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2002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3年至2004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Julius Zhu博士的实验室工作;2004年至2008年在冷泉港实验室Roberto Malinow博士的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2008年12月加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5年5月加入浙江大学;2019年7月15日获得“第12届IBRO-Kemali国际奖” ;2024年,胡海岚领衔的“负性情绪和社会竞争导致抑郁症的脑机制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申有青于1991年获得浙江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得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10月—1997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10月—1998年4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5月—1999年8月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获得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2002年11月任美国怀俄明大学化学工程和石油工程系分子和细胞生命科学学科助理教授;2007年晋升为美国怀俄明大学副教授并被授予终身职位;2008年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纳米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金属薄壁结构流体压力成形的研究工作,提出流体成形应力场调控理论和方法,取得理论突破-技术创新-装备研制一体化的系统成果,形成中国独有的流体压力成形技术体系。成果应用于一批航空航天重大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并广泛应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关键构件批量生产。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杰出工程师奖。授权发明专利86项,其中国际专利18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2篇。

  长期从事聚合物反应工程及其界面化学工程的基础科学、关键技术和工程化研究,取得了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科学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一级学会一等奖5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先进个人”、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化工学会会士等荣誉。目前已发表SCI论文559篇、他引18472次,主编专著2部,参编2部,连续4年被评为爱思唯尔化工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8件。

  周俭于1985年9月—1991年7月就读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1991年7月—1997年5月任中山医院肝外科住院医师;1997年5月—2001年11月任中山医院肝外科主治医师;1997年9月—2001年1月就读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获得外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11月—2006年4月任中山医院肝外科副主任医师;2002年6月—2014年2月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科室副主任;2003年5月—11月在美国匹兹堡ThomasE. Starzl移植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12月—2007年4月任中山医院肝外科副教授;2006年4月任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医师;2007年4月任中山医院肝外科教授;2014年2月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科室主任,10月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2016年4月任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院长 ;2020年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2022年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客服热线: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QQ:1234567890

Copyright © 2012-2025 PG电子官方网站- PG电子试玩- PG电子APP下载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